三明市应急管理局 “普查灾害风险,助力防灾减灾”访谈稿
来源:三明市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2-08-11 16:23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今天,我们邀请到三明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建华为大家介绍我市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

主持人:李副局长,您好!

李建华: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自然灾害指的是什么?

李建华: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害、森林或草原火灾等。

主持人:为什么要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呢?

李建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防范应对风险出现新的挑战,原有工作的全面性、综合性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亟待开展综合性的普查,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信息。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部署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工作,要求“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做好自然灾害 综合风险普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部署,2020年至2022年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其中,2020年进行前期准备与试点工作,2020年至2022年实施全面调查和评估与区划工作。通过风险普查,着力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将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和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主持人:我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

李建华: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构造单元,地质结构上存在四条断裂带。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我市自然灾害易发频发,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五大类灾害。

主持人:风险普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李建华:摸清本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具体来说,有七项任务:一是开展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摸清本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要素及其危险性信息。二是开展承灾体调查,获取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灾害属性信息。三是开展历史灾情调查,收集1978年以来我市行政区年度自然灾害、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以及1949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历史灾情信息。四是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以县(市、区)行政区为基本调查单元,兼顾市级单位,调查政府、企业和社会应急力量、基层、家庭在减灾备灾、应急救援救助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各种资源或能力的现状水平。五是开展重点隐患调查,针对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开展调查和识别。六是开展主要灾害风险的多尺度评估,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七是编制全市和各县(市、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主持人:普查的对象有哪些?

李建华: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市、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主持人:普查的时段(时点)呢?

李建华:根据调查内容分类确定普查时段(时点),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调查依据不同灾害类型特点,调查收集30年以上长时间连续序列的数据资料,相关信息更新至2020年12月31日。承灾体和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年度时段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三年时段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年度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调查时段为1978年至2020年,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调查时段为1949年至2020年。

主持人:我市风险普查的时间安排呢?

李建华: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主要进行编制普查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落实队伍,开展宣传培训,整理利用已有成果、基础数据与图件资料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调查阶段。从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主要对市、县(区)、乡镇开展普查对象清查工作,摸清普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和规模,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访问、现场调查等获取普查数据。第三阶段为成果分析与汇总阶段。从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与全面调查同时开展),汇总分析本地区普查数据成果,并逐级上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管理系统。

主持人:我市风险普查的机构是什么?职责有哪些?

李建华:成立三明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牵头组织成立工作专班,承担普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二是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培训等工作。三是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承灾体调查工作,负责历史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次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危险源、自然灾害非煤矿山事故危险源、综合减灾资源(能力)、三次产业要素等调查。四是负责推动市直牵头部门和所辖县(市、区)及时汇交调查数据,协同省普查办开展区划与评估,形成全市综合性成果。

主持人:风险普查由哪些部门来实施?

李建华:核心执行部门有9个,即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气象局、地震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城管局、林业局,是行业领域普查的牵头部门。参与部门有教育局、文旅局、民政局、体育局、农业农村局、统计局、工信局、商务局等20多个。

主持人:涉及部门这么多,市普查办怎么来统筹?

李建华:市普查办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职责,编制《三明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坚持“统一组织、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多方参与,全面系统、突出综合”的原则,有序有力推进普查工作。制定“分工表”,将任务分解到9个牵头部门和各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20多个市直参与单位,明确普查任务、阶段划分、时限要求等。制定“流程图”,推进教育、卫健、文旅等2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应急系统的清查、调查、质检、核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制定“考评办法”,将普查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督办,纳入市对县级政府和市直部门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内容,形成普查“一盘棋”工作格局。

主持人:如何推进风险普查的?

李建华:在“勤”字上下功夫。一是勤部署。先后召开3次部署会、4次推进会(或调度会)等部署普查阶段性工作,印发《三明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等十几份文件,对清查、调查、质检、培训、宣传、安全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分步骤的安排部署,有序推进。二是勤指导。召开座谈交流会,坚持问题导向,帮助各县(市、区)“抓住核心、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找准路径”。赴各县(市、区)实地调研督促,指导各地用好第三方技术、人员等力量,加快调查进度,提升数据填报质量。三是勤调度。督促各县(市、区)普查办和有关牵头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提示”“微信通报”等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各部门普查进展情况,在关键环节、重要时间节点作出提示,保障了调查数据的质量和进度。

主持人:风险普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李建华:一是采用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数据资料汇集、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开展致灾孕灾要素调查。二是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开展承灾体调查。共享利用承灾体管理部门已有普查、调查数据库和业务数据资料,按风险普查对承灾体数据的要求进行统计、整理入库。采取遥感影像识别、无人机航拍数据提取等技术手段获取房屋建筑等承灾体的分布、轮廓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数据抓取、现场调查与复核等多样技术手段,结合数据调查APP移动终端采集承灾体数量、价值、设防水平等灾害属性信息,并采用分层级抽样、详查、人工复核等手段,保证数据质量。三是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历史灾害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全面调查1978年以来的年度灾害、历史灾害事件,重点调查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的致灾因素、灾害损失、应对措施和恢复重建等情况。构建一整套历史灾害调查数据体系,形成历史灾害调查技术规范,汇集要素完整、内容详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历史灾害数据集。

主持人:普查数据量这么大,是如何保障数据质量的?

李建华:将“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原则贯穿于普查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一方面,盯紧三个重点,严把调查关。盯紧“调查对象数量一个不能少、《调查表》指标信息不能错、调查对象空间数据信息误差不能大”三个方面重点。比如,在清查填报的基础上,应急部门在调查填报过程补录新增2.3万个调查对象,每个指标信息做到有来源依据或支撑材料,同时运用无人机、RTK、GPS等专业设备提高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坚持“两个结合”,严把质检关。坚持内业采集和外业采集相结合,坚持系统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通过调查对象自查、软件核查、县级质检、市级质检等,较好地保障了调查成果质量。比如,市应急局严把核查关,从应急、教育、文旅、民政、卫健等市直部门抽调12名技术干部组成4个核查工作组,对856个应急系统普查调查对象现场核查,累计核查指标信息2.2万多个,整改、复核600多项指标信息,确保了省、市两级核查调查成果均“合格”。

主持人:风险普查与群众息息相关,如何宣传发动群众?

李建华:风险普查为人民。市普查办组织开展“五个一”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普查意义、目标、进展和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普查、支持普查、参与普查的良好氛围。

“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市普查办在《三明日报》开设“聚焦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专栏,刊发行业领域普查情况10期;宁化县、大田县等普查办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知多少”等专栏。媒体成为群众知悉普查信息的主要来源。

“创作一部宣传作品”。全市创作短视频、动漫等宣传作品13部,图文并茂、声色并举地介绍普查内容、分享工作经验、宣传普查成果,累计点击(转发)量达11万多人次。

“制作一块宣传牌(栏)”。在县、乡、村的人员密集场所建立宣传牌(栏)433块,宣传风险普查知识和工作动态。

“悬挂一条宣传横幅”。在“10.13国际减灾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及LED屏等宣传标语1726条,让普查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

“发放一份宣传品”。在购物袋、扇子、雨伞、宣传单(册)等上印制风险普查知识、标语等,伴随着44620份的宣传品让普查走进千家万户。

主持人:调查成果主要有哪些?

李建华:今年以来,我市风险普查的调查成果陆续汇交至国务院普查办,截至目前,三明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进度达100%。主要调查成果有:应急部门共完成应急系统调查对象3万余个;城管部门累计普查城市管理领域市政道路550条约600公里,市政桥梁164座约2.5万米;交通运输部门摸排路线8400多条、桥梁4500余座、隧道290座、高边坡973处;地震部门开展深地震反射探测,测线长度190多公里;林业部门完成减灾能力、野外火源、历史火灾三项调查,填报数据接近13万条;气象部门完成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雪灾、高温、 低温、冰雹、雷电等9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收集,质检通过率100%;水利部门完成全市493座水库、1座水闸、350公里堤防的调查,并对131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开展洪水评估区划和11个县级行政区干旱风险评估区划工作片;住建部门完成房屋建筑调查98.4万栋、供水厂站调查21座,供水管线506条;自然资源部门共摸排出的192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7824个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并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管理。

主持人:这些成果如何运用呢? 

李建华: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把普查数据成果与灾害风险管理、日常业务工作相衔接。在今年5、6月份的防汛救灾工作中,就应用了此次普查成果。

预防抓重点。气象部门运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提前发出预警。自然资源部门对排查出的192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7824个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隐患点明确防灾监测人、责任人,累计出动专业技术人员1934人次,处置地灾灾情41起,转移161人。住建部门加强老旧房屋巡查排查,累计发现并处置房屋3398栋,紧急转移群众15018人次,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转移有场所。乡、村共开放应急避难场所1947处,紧急转移避险群众约4万余人次。市应急局紧急调拨棉被400床、帐篷100顶、折叠床300张、毛巾被500条等救助物资,保障群众避险安置。

救援更高效。借鉴2019年洪涝灾害经验,提高应急抢险救灾效率。6月13日,永安市调动武警、消防、民兵等18支应急队伍530余人次,在受灾严重的洪田镇、小陶镇处置灾险情240多处,转移解救受困群众120余人。清流县在灵地镇、赖坊镇、李家乡等地提前预置应急救援队伍,成功转移受困群众243人,全县无一人伤亡。

主持人:接下来,风险普查还有哪些工作?

李建华:风险普查进入收官阶段,现正开展评估与区划工作。普查是基础,关键是运用。在普查成果形成后,我市将加快推进普查成果落地运用,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美好家园。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