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与时间赛跑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来源:三明市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2-07-06 10:51

5月24日至6月19日,我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全市所有乡镇雨量均超400毫米,70%的乡镇雨量超500毫米,创下了1961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9个县(市、区)平均降水日数、三元区暴雨日数“3个历史同期记录”。

严峻的降水形势给我市气象部门提出挑战,如何做精做细气象服务,跑在时间前,为防灾减灾赢得先机?

结合智能网格预报,基于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和本地降水分布特点,市气象局建立我市区域性暴雨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准确预估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综合强度、最大过程降水量、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达极端事件。

6月14日凌晨2时,第一期包含了未来2小时三明各县(市、区)沙溪河流域面雨量的专题预报产品从市气象台发出,随后每小时滚动发布。

预报发出后,市防指据此科学调度安砂水库错峰调蓄。本次洪水过程安砂水库共拦蓄1.5亿立方米洪量,将三明城区从超保证水位3.4米降低到0.7米,有效减少城区受淹高度2.7米,减轻暴雨灾害风险。

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重要内容之一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在我市已从调查评估阶段逐步转入成果应用阶段,此次灾害防御是成果运用的见证。

我市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久、损失重,及时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气候风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市气象局积极推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气象灾害风险底数,查明我市重点区域抗灾能力,让气象灾害可“预估”,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1年起,我市已完成全市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雪灾、高温、 低温、冰雹、雷电等9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收集,质检通过率100%,成为首个全面完成致灾因子调查的行业。

2022年,市气象局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利用初步形成的普查成果,在今年暴雨灾害防御、水稻制种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市气象局高度重视,全市气象部门均成立灾害风险普查领导机构,组建6支普查技术组,多次开展集中培训,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同时争取省上支持,围绕本地气象服务需求,推动普查成果应用。

“查”是基础,“用”是关键。气象服务助力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在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建宁县,市气象局结合风险普查成果,在杂交水稻制种育性敏感期,强化低温指标研究与服务工作,在即将出现连续3天≤24℃和短期≤23.5℃的特殊天气时段,及时提醒加强灾害防御。此外,在其他生长发育关键期,县气象局提供播种收割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旬月报、病虫害气象趋势预报等气象服务专题共60期,用实际行动书写田间的贴心、专业为农服务,夯实农户“安全感”。

服务送到家门口,烟稻双保稳发展。我市还是全国重点优质特色烟叶产区之一,烟叶种植面积高达35万亩。而冰雹灾害是影响烟叶生长的灾害之一,烟株遭受冰雹袭击后,轻者叶片形成孔洞,重者主茎折断、叶片砸落,且产生的伤口容易感病,烟株倒伏,影响烟叶的产量、质量。

市气象局提前谋划,争取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在全省率先推进冰雹灾害风险普查,绘制了全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对全市人工防雹作业站点优化调整提出建议,为科学抵御冰雹灾害下好“先手棋”。

截止2021年底,全市气象部门共优化调整39个防雹作业点,作业点数量增加到135个,不仅有效规避了作业效率低、质量差的防雹作业,而且通过对冰雹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了精准“补盲”,实现烟叶种植集中区、冰雹灾害高发区的作业站点全覆盖,提升全市人工防雹精准作业能力。

下一步,市气象部门将总结凝练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思路,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