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地处闽西北,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是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的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先后于1964年、1984年、1992年、1994年、1998年、2005年、2006年、2010年、2015年、2016年等年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了灾害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提出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对于摸清我市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水平、有效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直接有效的水安全保障。
自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水利局紧跟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脚步,扎实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议,明确责任分工,成立由局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水旱风险普查任务有序实施,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任务。
我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库、小型水电站数量居全省前列。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市水利局全面协调推进,调动各级水行政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共同参与到普查工作,妥善解决风险普查专业性强、技术指标复杂、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影响,保障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全市一盘棋”,统一流程标准和技术支撑单位,保证普查成果质量。
外业核查与内业调查 “双管齐下”,让普查结果成为今后灾害防御工作准确有效的科学依据。
市水利局邀请省水利规划院技术专家全程参与,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基础和现状,查阅近年来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资料,现场查看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建设运行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水保障情况、监测预警水平、应急调配能力、抗旱管理水平等方面情况;同时,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质检审核,对照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表、河湖划界成果图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等历史资料,严把质量关。
截至2022年3月,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已完成11个县级行政区干旱致灾调查、洪水灾害隐患调查两项调查类任务,共完成493座水库、1座水闸、350公里堤防的调查工作,调查成果已顺利通过省水利厅、水利部专家组审查。目前,正在对131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开展洪水评估区划和11个县级行政区干旱风险评估区划工作,预计8月底可全面完成评估区划工作,为全面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奠定基础,确保普查成果做出“三明高质量”。
下阶段,市水利局将进一步运用好普查成果,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在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方面的应用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